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(fā)展,城市雕塑也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在設計時,如何將城市文化和精神理念與雕塑融合,展現出一款高品質的雕塑作品?
21世紀.有前途的藝術是公共藝術,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城市雕塑。改革開放后,中國雕塑藝術獲得了發(fā)展機遇。在各級雕塑家和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下,一大批現代城市雕塑作品層出不窮,受到大眾的好評。作為無言的藝術,這些城市雕塑見證了城市的發(fā)展。他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,始終受到觀眾的評價,成為城市文明不可忽視的一部分。探索城市雕塑設計理念的目的是為了推動更多的城市雕塑問世。
一、文化支持
中國雕塑藝術歷史悠久。在城市形成之前,雕塑體現實用性和功能性,符合農耕時代人們無法理解的藝術欣賞,注重農田生活的實用性。秦統(tǒng)一天下,建立郡縣,導致城市的形成。這時候的雕塑更側重于工藝美術,具有普遍的裝飾意義,從色彩到材質到意境,更加美觀,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水平。雕塑源于自然,在不斷傳承中高于生活?,F代城市雕塑強調藝術家主觀感受和自我感受的表達。所以現代寫實雕塑流派眾多,風格日益不同,語言極其豐富。這種不同和豐富是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,從形式到造型展現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基礎和思想。
現代城市雕塑體現了現代中西文化的沖突與和諧。隨著改革開放,沿海開放城市的雕塑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,具有敏捷、創(chuàng)新、創(chuàng)新、變化的特點。而中西部和北方的城市則尊重高大,反對追求新奇。他們的城市雕塑缺乏原創(chuàng)性、自主性和個性,類似的城市雕塑給環(huán)境增添了一份失敗。但是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也給城市雕塑帶來了“硬傷”,比如過分追求新奇,制作出來的雕塑不知所云。暴打有余,缺乏穩(wěn)定性,主題不清,無法給人正能量,膚淺虛偽。所以要把握好中西文化的融合。比如石向東的雕塑《行軍》,就是兵馬俑和現代機器人的結合。兵馬俑的背部和后腿是人類原型,但它們的前額和前腿是機器人的一部分。中國古代兵馬俑與現代機器人的同構性給人帶來新鮮感和思想性,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協調,或者預示著現代社會的傳統(tǒng)文化不可丟棄。無論人們怎么猜測,雕塑的主題都會落在文化上,所以它是一個設計精良的雕塑。
二、藝術思維與表達
雕塑屬于造型藝術、立體藝術、空間藝術,其設計要注重雕塑本身的立體韌性和二維藝術——繪畫與工藝美術的聯系。比如中國傳統(tǒng)山水畫,寫意,講究神韻。李顯庭和何新說:“中國畫的抽象意識是所有早期人類繪畫所共有的,但唐宋以后,畫家們所追求的抽象審美意識完全是自覺的,受到中國傳統(tǒng)背景下特殊哲學審美觀念的引導。”這和西方的抽象表現論有很大的不同,東西方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很大的差異。如果沒有具體的做法,只是片面的揉捏在一起,是沒有生命力的老傳統(tǒng)。
中國城市雕塑在過去20年的突出經驗是,它與公共藝術相遇,成為公共性的受益者。宣傳為城市雕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經濟基礎。雕塑家擺脫了以往意識形態(tài)的束縛,成為政府和決策者關注的焦點。其社會地位的提高無疑是城市雕塑發(fā)展的動力。城市雕塑是在公共環(huán)境中,為城市的特定環(huán)境而設計和創(chuàng)造的。是否與環(huán)境和場合融為一體,直接決定了雕塑作品的成功與否。
在長期的發(fā)展過程中,雕塑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風格,使用了不同的材料,如銅、石、木、陶器、金屬焊接等。不同的形狀、材料或顏色給它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個性特征。如果是紀念性或者歷史性的場合,應該有一種滄桑感和歷史的厚重感,為雕塑提供一個自然的背景。設計師要考慮整個環(huán)境的色彩和氛圍,在材質和色彩上做文章。這就需要了解材料和色彩的特點,比如青銅和花崗巖,給人以歷史感,適合制作紀念性和歷史性雕塑;不銹鋼不怕風雨,本身就是現代的,適合放在工廠、商業(yè)街、現代廣場等地方。如今倡導綠色低碳,人們的環(huán)保意識逐漸增強。因此,雕塑應該選擇更多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材料。色彩還必須適應周圍的環(huán)境和特定的氛圍。在我國,當一條充滿民俗風情和溫馨慶典的商業(yè)街開放時,適合用激情的紅色裝飾雕塑,也可以使用一些視覺沖擊力較強的顏色,而灰色和黑色則體現嚴肅和尊嚴,與莊重的環(huán)境相配合。白色是中性顏色,既適合嚴肅場合,也適合活躍場合。
歌劇院大觀園的雕塑“皮影戲”用現代彩鋼再現了傳統(tǒng)皮影戲的表演場景。材料符合廣場氛圍,而色彩和創(chuàng)作主題也符合民間氣息,與整體環(huán)境相協調,材料和色彩運用得當。
三、藝術修養(yǎng)
設計的主體是人,雕塑家不僅要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力和表現力。還需要有較高的專業(yè)水準和較強的職業(yè)道德。
城市雕塑作為一種空間公共藝術,其出發(fā)點和歸宿是人的文化、心理、思想和情感的需要,欣賞的“強迫性”和形式的“審美性”對人起著引導、教育和宣傳的作用。雕塑家不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力,還要表現出對雕塑內容的深刻理解。因此,要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(yǎng),就要涉足心理學、歷史學、文學、社會學、倫理學等學科。,結合生活實踐,逐步提高自己在雕塑方面的價值觀,并形成強烈的職業(yè)道德。還要提高自己的環(huán)境意識,把雕塑作品和造型場所結合起來,創(chuàng)造有意義、優(yōu)美、有內涵的環(huán)境,使主題、形式、環(huán)境完美融合,這與雕塑家自身的藝術素質和雕塑家內在素質的體現是分不開的。
四、場景設計
中國現代雕塑藝術逐漸接受西方的變形和裝飾手法,但一般多表現同一主題,作品大量相似。雕塑家不會也不會花精力去思考和設計一件有意義、有內涵、有藝術美感的作品。各種形式的奇形怪狀的雕塑設計者不考慮內容和表現是否一致,而只是片面追求奇詭,缺乏雕塑應有的特殊藝術魅力。典型人物的肖像雕塑根本無法表現出人物的精神氣質。人們不知道他是誰,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。總之他出現在雕塑上。有些紀念性雕塑是為了紀念某一特定時期或人物的不平凡事跡,但人們感受不到雕塑應有的視覺沖擊,也無法領略其獨特的審美情趣。選擇的場景不清晰,或者設計的場景脫離現實,讓人形成錯覺。
蘭州標志性雕塑“黃河之母”構思非常巧妙。母子雕像生動地象征著偉大的黃河母親。幾千年來,它用流淌的乳汁和勤勞的品格,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。作品名為《黃河之母》,深刻體現了雕塑家的深厚情感和深刻內涵。抱著孩子的母親是善良的,善良的,善良的,善良的,給人美的享受,愛的共鳴,凸顯蘭州的重要性,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場景設計。
雕塑作為現代社會城市發(fā)展中不可忽視的見證,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,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。因此,本文探討了雕塑的設計理念,充分利用其優(yōu)勢和劣勢,發(fā)揮其潛力和優(yōu)勢,以使我們的城市更好地發(fā)展。
城市雕塑的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展,離不開城市文化和內核,雕塑承載了文化精髓,才能“活”起來,傳遞給我們更多精神價值。